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存款利率下调,缓解了大型和股份制银行息差压力,特别是年初以来五年期以上贷款LPR合计下调了35BP,将对2022以后的息差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河南村镇银行等一些风险事件发生后,中小银行由于没有品牌和信任度不敢存款端降息,贷款端给大行业务下沉逼着降息,可谓戴维斯双杀。
据央视新闻16日报道,继昨天工农中建交以及邮储银行六家大型商业银行下调定期存款利率之后,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6日也发布公告,宣布下调定期存款利率。目前已有6家股份制银行公告下调存款利率,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
按照规定,各地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挂牌利率基础上进行浮动,所以银行官方挂牌利率并不代表各地银行的实际利率。朋友圈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民营和村镇银行不仅没有跟进降息,反而有银行朋友发布本行存款还是维持利率不变的私域广告揽储广告。
净息差压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储蓄意愿较强烈,降低负债端成本是关键。但小银行迫于市场压力只能被动跟贷款利率下调,但存款利率下调并不敢轻易尝试。
中小银行的存款价格高是一直以来的难题,据央行数据,截至6月末,住户存款比年初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9万亿元。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二季度央行的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环比上升3.6个百分点。而大量存款涌入的是国有大行,而本就在吸收存款方面不占优势的地方中小银行,在河南村镇银行等一些风险事件发生后,更是难以获得储户的青睐。中小银行社会公信力不及大型银行,高息揽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净息差的压力中小银行不是没有,而储蓄是立行之本,比起净息差的压力而言,能借着大行降息再高息揽储一波客户可能更为现实,毕竟这十几个BP可比互联网导流、存单贴水和隐形送福利便宜多了。
中小银行的贷款在大行降息后更是难题,从资产端看,前期LPR下调,与二季度新发放贷款利率较快下降,对银行业整体持续影响息差的表现。都在同一个竞争市场,贷款降息可不分中小银行的。受迫于国家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扶持压力和自身实际经营需求,大型和股份制银行纷纷杀入原先中小银行的普惠和零售贷款领域,中小银行的传统地盘被不断蚕食。大型银行凭借着科技优势这两年不断提升产品流程打压政策灵活优势的中小银行的生存地盘。当大型银行负债端降低成本后再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跟着出牌,也同比例降低了贷款利率。一方面是客户贷款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贷款利率没有优势,中小银行和大行竞争中逐渐式微。
无论存款还是贷款的核心都是获客,存款端无可避免的中小行只有高价揽客弥补品牌和场景的劣势。而在贷款端,大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下沉市场,大量优质中小微客户被大行、股份制银行通过低价、供应链、场景金融、平台金融、国际业务等优势获取;中小银行本地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实际业务中,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网点有限、人员不足、产品僵化等难题,无法与大行形成差异化获客,只能被迫陷入同质竞争。引用《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与破局之道》报告的观点“大行下沉,挤压中小行生存空间;近年来助贷、征信等监管政策趋严,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外部合作的创新及业务空间;区域经营限制了客户规模、供应链上下游客户难以跨区域营销、目标客群总体质量不高、专业人才及科技能力缺乏、数据少应用不充分等。”
对于小行来说还是要抓灵活效率的核心牌,要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建立“线上+本地化”的混合系统,在传统小微企业地推和传统客户持续维护基础上,从供应链上下游,流量异业合作上寻求突破点,守正出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融合银行内外数据,加强客户信息滚动监测,实现风险控制的模块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形成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这样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或者取胜,跑不过大行和股份制,至少跑过同区域的其他中小银行。(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转载请注明:天鼎证券投资百科网 » 戴维斯双杀效应(中小银行被戴维斯双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