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停止运营后,俄罗斯算是基本切断了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这招确实够狠,但也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普京面前,那就是本来要卖给欧洲的天然气,现在该怎么办?作为应对策略之一,俄罗斯正在开足马力往中国输气,但普京政府深知,只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都知道,虽然目前俄罗斯正在以每天430万立方米的速度焚烧多余的天然气,但这绝非长远之计,通过“北溪1号”每年向欧洲出口的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必须要赶紧找到新的买家。
对此,俄罗斯《观点报》日前刊文表示,目前能够替代欧洲天然气市场的方案有两个:一是扩大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量,二是改成LNG液化天然气,卖给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其他友好国家。
第一个方案,实际上普京政府已经在做了。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输气量大增,今年前7个月同比增长超过60%,7月份的日均出口量已经超过了合同规定量,并三次刷新历史纪录,可以说,俄罗斯方面已经开足马力往中国输气了。
日前双方还达成协议,未来中俄东线的天然气进出口将弃用美元,而改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结算。除此之外,途径蒙古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以及“东方联盟”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俄方预计,当以上两条管道全部落地后,俄罗斯每年对华的天然气出口量或将增加500亿立方米——这几乎就完全填补了“北溪1号”停运带来的550亿立方米出口缺口。
俄罗斯敢于“三管齐下”的背后,是庞大的中国能源市场。但问题在于“远水解不了近渴”,“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预计在2024年才能动工,“东方联盟”管道的可行性论证更是今年1月才完成,建设进度只能比“西伯利亚力量2号”要慢。乐观地说,中俄之间的这些新天然气管道想要建成通气,最起码还需要5到10年以上,而这期间俄罗斯就只能等着。
第二个方案,问题也不少。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拒绝向俄罗斯提供任何工业技术,小到圆珠笔,大到飞机制造,其中就包括生产大吨位液化天然气的技术。而目前俄罗斯只有生产中吨位液化天然气的技术。
资料显示,位于俄芬边境、“北溪1号”管道起点附近的液化天然气工厂目前只有1座,而且年产能只有150万吨,只能液化25亿立方米天然气。而如果俄罗斯想把这550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全部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则需要在俄芬边境附近建设20多座相同产量的工厂。
建造20多座工厂,理论上虽然看起来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工厂需要有配套的设备,而俄罗斯现在没有这么多产能来同时给20多座工厂提供配套设备。
事实上,俄罗斯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芬兰湾的液化天然气工厂项目,但近6年时间过去了,该工厂相关的配套设备仍未到位,导致工厂迟迟不能投入生产。另一方面,如何将550亿立方米天然气从管道导向液化天然气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
想,全是问题;做,总有答案。俄罗斯过去在科技领域忽视独立自主,导致现在液化天然气技术被西方“卡脖子”是不争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但问题总要解决,如何把西方的制裁从阻力变成动力,是普京政府现在迫切需要思考并作出行动的。
最后一个题外话,当说到“卡脖子”这种事,可能很多中国人都会感同身受。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我们而言,俄罗斯现在面临的情况,恐怕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不过其实也不用太过于悲观,毕竟在这个方面,中国人“未雨绸缪”的习惯,可以说是发挥出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而这种传统智慧,也是我们应对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的底气之一。
转载请注明:天鼎证券投资百科网 » 俄罗斯天然气输入中国(俄罗斯正在开足马力)